重慶位于東經105°17″-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轄區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地界東臨湖北、湖南,南接貴州,西靠四川,北連陜西。重慶幅員遼闊,域內江河縱橫,峰巒疊翠。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地形大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起伏較大。
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嘉陵江自西北而來,三折入長江,有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即嘉陵江小三峽。重慶中心城區為長江、嘉陵江所環抱,夾兩江、擁群山,山清水秀,風景獨特,各類建筑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素以美麗的"山城"、"江城"著稱于世。特別是美麗迷人的"山城夜景",每當夜幕降臨,城區萬家燈火與水色天光交相輝映,燦若星河,蔚為壯觀,堪稱奇觀。鐘靈毓秀的山川地理孕育了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為一體的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觀。最負盛名的立體畫廊長江三峽奇峰陡立、峭壁對峙,以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而馳名,千姿百態,各具魅力,更有流晶滴翠的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唐代大詩人李白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放歌三峽,留韻千秋。神奇的自然地理還造就了有天然基因寶庫之稱的南川金佛山、全球同緯度地區唯一幸存最大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等自然資源富集之地,烏江、嘉陵江、大寧河等江河峽谷風光,以及長壽湖、小南海、青龍湖等湖泊風光。
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40個行政區縣(自治縣、市),有15個區(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黔江區、長壽區 );4個縣級市(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21個縣(自治縣)(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重慶以主城區為依托,各區、縣(自治縣、市)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重慶古稱江州,以后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中國大后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山茶花為重慶市花。黃桷樹為重慶市市樹
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人文景觀和風光名勝,以及獨特的“山城”風貌,既豐富了重慶這座文化名城的內涵,也給重慶旅游發展添色生輝。重慶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中國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已開發出20多處大景區、300多處旅游參觀點。重慶主要名勝:劉伯承元帥故居、青龍湖、潼南大佛寺、巴曼子墓、孔公館、桂園、西陵峽、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白鶴梁水下石銘、寶頂山。